無法放鬆,就會入睡困難
孩子總是翻來覆去難入睡,該怎麼辦呢?
2021 Dec 15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很多家長會提到孩子「難入睡」,小寶寶可能是在入睡時大哭崩潰,大孩子則是貪玩不睡覺。難入睡的情況通常越大會越明顯,一直到大人都可能發生(我們所謂的失眠)
我們回頭看看「入睡的過程」,他其實比較像是過山洞,而不是一個開關。從清醒的狀態,慢慢對外在減少注意力,然後在進入睡眠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說,入睡是隔絕外在世界的過程。而所謂的天使寶寶,他們之所以能在各種環境都能入睡,是因為天使寶寶具有更強的「遮蔽外在刺激的能力」。當孩子越不容易受外在刺激干擾,入睡能力通常越好。
不過這點通常是先天因素,我們比較無法改變。今天好眠師要分享關於「入睡」的四個基本概念。之後的兩天文,我則會依照小寶寶和大童的入睡困難,來談如果孩子不是天使寶寶,大人可做哪些事情?
我們一起打好基礎,了解這四個關於入睡的觀念:
觀念一:不追求秒睡
在談入睡時,我們常常以為放上床「馬上睡著」是最好的,但除了新生兒以外,通常「秒睡」代表放床時間過晚。健康的睡眠不崇尚秒睡,比較理想的狀況是15分鐘左右入睡,有些睡眠專家,甚至把入睡時間拉長至30分鐘。
觀念二:界定入睡困難
談到這裡,爸媽可能會有個疑問,要怎麼界定孩子是否入睡困難?我給個大概的範圍。
-
一歲以內的寶寶,花超過20分鐘以上入睡
-
一歲以上的小童,花超過30分鐘以上入睡
假如孩子經常性的如此,那就有可能是入睡困難。我們在看待睡眠都是以多數情況為主,不需要每段睡眠斤斤計較,偶爾發生沒有關係。
觀念三:影響入睡的兩大因素
影響入睡主要有兩個驅動因素「睡眠壓力」和「生理時鐘」。「睡眠壓力」指的是兩段睡眠之間的清醒時間,清醒得越久,睡眠壓力就會越大,也就是俗稱比較累的意思。而「生理時鐘」則是指人體有節律和週期性的變化,決定了一天當中我們何時想睡。而褪黑激素(俗稱睡眠賀爾蒙)的分泌會幫助我們大腦神經和身體肌肉放鬆,準備睡眠的狀態。
所以理想的狀態是,「睡眠壓力」和「生理時鐘」能相互配合(良好的作息),就能幫助我們入睡順利一點。
觀念四:無法放鬆,也會入睡困難
對許多大人小孩來說,入睡前周遭如果還有很多刺激和好玩的事情,代表著大腦持續接收外在花花世界的訊息,身體就沒有接收或是忽略大腦傳來要入睡的訊息。對小寶寶來說,他們剛離開媽媽溫暖封閉的肚子沒多久,外界的聲響、光線對他們來說都像迪士尼樂園一樣有趣對小童大童來說,他們知道外在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睡覺很無聊,他們當然「捨不得」入睡。
試問爸爸媽媽,當我們身處於遊樂園或熱鬧的夜市、KTV。除非是累到無力秒睡,或者天生超好睡的體質,不然很難放鬆下來,好好睡個覺的!
無法放鬆,就會入睡困難
有了這個觀念,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好眠師會經常提到「睡眠環境」和「睡眠儀式」,這兩個是讓睡前情緒和身體放鬆下來的重要助力。這篇文先分享到這裡,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入睡困難相關的連載。
入睡困難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