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爸媽最安心的育兒旅行指南
帶孩子旅行也能睡飽飽?好眠技巧送給你
2025 Jul 01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出門旅行,是家人一起創造回憶的時光。但自從有了寶寶,旅行不再只是打包行李那麼簡單。你腦中浮現的,可能是飛機上的哭聲、作息大亂的夜晚,還有那段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穩定睡眠節奏,會不會一夕之間全毀了?
一位眠友曾跟我說:「我們好不容易撐過那段七個月幾乎沒睡的日子,最近兩個月終於順了。旅行真的有必要嗎?還是乾脆取消算了?」
我的建議是:你不用急著取消,也不需要勉強自己出發。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讓這趟旅程更安心,也更符合全家人的節奏。
好睡的寶寶,從行前開始...
旅行前的幾天有時候會很混亂,可能有很多事情要收尾、跑腿、還要打包行李,這些都會干擾孩子的睡眠。我們儘可能在旅行前保護寶寶的睡眠時間,避免在還沒出發前就已經睡眠不足。帶著疲憊開始旅程,會讓旅途中入睡更加困難,也會讓一切更失控。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大到可以溝通,可以提前預告我們的行程,並且和孩子約定好注意事項。當孩子知道自己是旅程的一份子,而不是被大人「拖著走」,他們更容易配合、更願意投入,也提前適應變化。
技巧一:慎選住宿地點和環境
住宿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旅程的節奏與品質。一天結束後,是回到一個安穩的休息空間,還是拖著疲憊的身體還得轉車、走遠路、安撫哭鬧的孩子?好眠師一家每次出遊前,都會花不少時間研究住宿選項,以下是我們會特別留意的幾個重點:
1. 地點與交通:衡量移動的便利性
-
優先考量當日行程與住宿點的距離與交通方式,避免行程結束後還要舟車勞頓。
-
若是自駕,可以考慮選擇郊區、空間大但較遠的飯店,換取睡得舒服、活動空間大的住宿品質。
-
若仰賴大眾運輸,建議選擇靠近地鐵、火車站、巴士站的地點。孩子累外加拖著一堆行李時,你會很感謝那個「提前規劃的自己」。
-
如果行程需要多次移動,也可以考慮中途安排一晚交通方便、但舒適度較高的住宿點,讓全家喘口氣。
2. 設備與親子友善度:讓孩子好睡、大人好放鬆
-
是否能提供獨立嬰兒床、可移動的床圍,或適合寶寶安全睡眠的空間?
-
有沒有微波爐、熱水壺、冰箱等對照顧小小孩特別重要的基本設備?
-
若孩子一歲以上,有簡單的親子設施(如遊戲角落、滑梯、草地),爸媽在關鍵時刻也能稍微喘口氣。
-
若是多人共睡的安排,房間大小與床鋪配置也要列入考量。
3. 安全與安靜度:睡得安心,才是真的有休息到
-
地點是否位於治安良好的區域?特別在國外旅行,不同區域的安全狀況可能差異很大(如歐洲城市的「好壞區」)。
-
附近是否為鬧區、夜生活熱點或大型工地?我有遇過附近正在辦慶典的住宿地,整個夜晚都無法入眠,真的會花轟。
-
可參考訂房網站的評論,搜尋「noise」、「quiet」、「隔音」等關鍵字,看看是否有住客反應噪音問題。
-
如果你或孩子對聲音敏感,可以優先考慮標榜隔音或位於高樓層、內側房型的選擇。
技巧二:打包一份「旅行好眠包」
在旅行中帶著一個固定的「好眠包」,這些物品能讓寶寶即使身處陌生環境,也能透過氣味、聲音和觸感找到熟悉感。熟悉感,是孩子在陌生地點放鬆的關鍵。好眠師針對飛行、旅行中的準備物品,提供一份完整檔案,歡迎透過此連結下載(檔案準備中)。
技巧三:保持熟悉的睡眠儀式
即使時間晚了、環境不同,也請盡量保留寶寶原本的入睡順序。如果你平常的流程是:洗澡 → 穿睡衣 → 奶 → 故事書 → 撫摸說晚安,那麼旅行中也可以簡化為:擦澡 → 換睡衣 → 奶 → 故事 → 擁抱 → 白噪音。
這個「節奏感」會讓孩子即使在旅館、民宿或阿嬤家,也能在腦中產生「要睡覺了」的生理暗示。當寶寶的大腦聽見熟悉的聲音、經歷熟悉的順序,就比較能進入入睡模式。
技巧四:每天保留至少一個「穩定的小睡」
旅遊行程常常排得滿滿的,但對還需要白天睡覺的孩子來說,一整天的行程很容易導致過度疲累、夜晚難睡、夜醒頻繁。
建議每天安排一覺是在住宿地點、安靜又暗的空間裡進行,又或者推車汽車座椅上。尤其是午覺,如果午覺睡得穩,孩子的身體就比較能承受後續行程中比較混亂的活動與移動。這段時間也可以是爸媽休息、分頭買咖啡、查地圖或補眠的時間。孩子睡,你們也有機會放鬆。
好眠師在孩子一次小睡時候的行程,會特意提早行動:比一般人更早吃午餐、晚餐,大約落在11點、5點。中午時段帶回飯店讓孩子(和自己)睡個午覺,或者作為遠距離通車時間,讓孩子在車上睡覺。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可以避開用餐人潮,節省很多排隊時間。二來是在正確時間入睡,也能減少過程中的哭鬧掙扎。
很多旅行中的孩子在午睡時大哭崩潰,往往是因為太累或外在刺激太多了。
技巧五:作息可以彈性,但節奏要維持
旅行的節奏一定和日常不同,可能晚睡一點、吃飯時間不固定,這都是正常的。但我們可以盡量維持:
-
起床和睡覺的順序(即使時間稍晚,流程仍然一致)
-
吃飽睡、睡飽玩的節奏
-
情緒崩潰後就先休息、不要硬撐行程
孩子不需要「準時」,但需要「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活動後有放鬆、白天有亮光、晚上有暗光、作息有結尾。這樣一來,就算整個旅程時間都不同,孩子還是能找到節奏感,不會亂掉。
小提醒:回家之後的「恢復期」也很重要
如果在旅途中你破壞了一些平常的睡眠習慣(例如餵奶哄睡、抱著入睡、一起睡),不用擔心,這些都是可以修復的。回到家後的前 3–5 天,只要重新回到原本的節奏、維持一致性,孩子的生理時鐘就會逐漸回到軌道。長久的習慣才是睡眠的關鍵,而不是那幾天的改變。
旅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日常延伸,而是新的體驗與節奏的磨合。如果睡不好,不代表家長做錯什麼,或者孩子不適合出門;如果寶寶睡得比預期還穩,也別忘了給自己一個鼓勵喔!
- 想知道好眠師更多育兒、睡眠分享,歡迎加入免費電子報,每週我都會分享有料實用的概念給你
- 想要有系統地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歡迎購買好眠學苑課程,一起加入培育「好眠寶寶」
- 想吸收更多寶寶睡眠知識,可以追蹤好眠師 IG(圖文影片為主)和 Podcast「好眠寶寶,自信媽咪」
- 想了解睡眠諮詢的過程和故事,可以購買好眠師與親子天下合作的新書「每個爸媽都能養出好眠寶寶:建立育兒信心,讓你和0-6歲孩子睡飽睡好」(電子書同步在 Kobo & Readmoo 上架)
關於好眠師
好眠師姜珮(Peggy)是好眠寶寶・寶貝的睡眠顧問創辦人,由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amily Sleep Institute)和 國際嬰幼兒睡眠顧問(IACSC)認證的寶寶睡眠顧問,協助你解決各階段孩子的睡眠問題(包含夜醒、哄睡、睡眠不足等),建立孩子的健康睡眠習慣。
想了解更多嬰幼兒睡眠知識?好眠學苑 開課囉!
好眠學苑 I 官方網站 I IG I 臉書粉專 I Podcast I 訂閱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