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會不會在半夜大哭、驚叫,甚至大動作揮舞,但醒來後卻完全不記得發生什麼事呢?
睡到一半尖叫,小童是夜驚、夢遊,還是噩夢呢?(2025年更新)
2025 Nov 18 睡眠基礎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你的孩子會不會在半夜大哭、驚叫,甚至大動作揮舞,但醒來後卻完全不記得發生什麼事呢?今天好眠師姜珮來聊聊一個不算常見,但發生時可能會讓爸媽爸媽很驚嚇的狀態:夜驚 Night Terror。同時,我們也會擴大討論,釐清夜驚、夢遊和惡夢這三大夜間困擾的根本差異,讓你精準判斷,做出最適合的處置。
什麼是夜驚?
夜驚跟我們先前談到的淺眠時躁動醒來是不一樣的。相反的,夜驚反而是在「熟睡比例較高時」發生。夜驚的特徵是孩子貌似受到驚嚇、有大幅度的動作,甚至會驚叫嘶吼。
我曾看過一段國外的夜驚臨床影片,小孩是張開眼睛尖叫,神情十分恐懼害怕,不管爸媽在周遭怎麼說話、搖晃他。當下他不認得親人,彷彿活在另一個時空、感覺不到別人存在。
等到孩子真正醒過來之後,卻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對於周遭的一切感到十分困惑....
這就是夜驚的典型表現:
-
很難叫醒,越安撫越焦躁。
-
叫醒後很困惑,隔天完全不記得發生什麼事。
-
動作幅度比夢魘還大(因發生在深睡期,肌肉相對不放鬆)。
-
夜驚通常是閉眼哭泣,有時也會睜開眼睛但卻看不到周遭一樣。
說真的,如果不了解夜驚的話,爸媽可能心底會非常毛,隔天就帶著孩子求神問佛。
為什麼會夜驚?誰容易夜驚?
夜驚是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non-REM sleep),要進入淺睡期(lighter REM sleep)的轉換階段。如果不正常轉換,就會發生夜驚。由於夜驚並非像一般噩夢(夢魘)一樣在快速動眼期,夜驚通常發生在熟睡比例較高的「上半夜」,常發生在入睡2-3小時之後。
夜驚的成因還不是很清楚,但是通常與「家族遺傳」有關。我曾遇到一個三歲的夜驚案例,當姜珮提到家族遺傳時,媽媽立馬想起自己幼時也有,而且還會夢遊呢!另外,家中如果有人有「異睡症 Parasomnia」,孩子有夜驚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第二個夜驚觸發因素是「睡眠不足 sleep deprivation」,當孩子睡不好、睡得少,也比較容易引起夜驚。
另外,有專家指出「家中有重大改變」也可能會觸發夜驚,這裡指的改變不分好壞。像是父母離異、搬家、親人過世、長假期、家中有新生兒等等....夜驚通常發生在三歲以上的孩子,但也有少部分孩子在小月齡就發生(我自己有聽過最小是1歲半)。統計上,男生發生夜驚的比例比女生略高。
怎麼區分夜驚、惡夢?
夜驚和惡夢有時候會被混為一談,但這兩者原理不太一樣。夜驚尚屬於熟睡狀態,惡夢則是淺眠快速動眼期。好眠師製作這張圖表來簡單區分,一般來說,重要判斷基準是「孩子是否能回憶」,如果記得,會屬於夢魘。
另外,夜驚的動作幅度通常比夢魘還大,因為夢魘發生在淺眠時期,肌肉相對較放鬆。
額外補充:夢遊
夢遊最常見於4–8歲的孩子,青春期前通常會自然消失。這並非疾病,也不代表心理有問題。當孩子夢遊時,他們的大腦其實「一半睡著,一半醒著」,身體比意識先啟動。
隔天醒來後多數完全沒有印象。此時父母能做的,是不要讓孩子驚恐。可以這麼告訴他:「夢遊只是身體在學習睡覺,爸爸媽媽會保護你,不用擔心。」重要的是,隔天不要過度談論或責怪夢遊的行為,避免孩子因此害怕「上床睡覺」或覺得自己是怪咖。
在實際處理上,溫和引導勝於強制喚醒。孩子在夢遊時仍能聽進部分語言,父母可以輕聲說話、輕輕牽回床上。如果強行叫醒,孩子可能驚嚇、躁動甚至攻擊。誘發夢遊的主因多是睡眠不足、作息混亂,或者是發燒或壓力。最好的預防,就是讓孩子保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
夜驚或夢遊發生時該怎麼辦?
通常夜驚或夢遊發生時,爸媽會直接衝過去安撫。但這個安撫對孩子來說是無效的,甚至越安撫情況越糟。
所以,我們該做的是確保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不需要上前抱住孩子。但由於孩子無法感覺到周遭情況,所以環境的安全就很重要。最好確保孩子是無法移動到門外,也無法自行打開窗戶。可以考慮把門窗上鎖、走道清空、樓梯加安全門欄等等... 另外,有夜驚和夢遊史的孩子不要睡在上舖。
頻繁發生夜驚或夢遊怎麼辦?
如果夜驚或夢遊從偶發變成規律且頻繁的狀況時,我們就必須從「確保安全」的被動守護,轉為積極的行為干預。由於這兩種異睡症的核心誘因都是睡眠不足、作息混亂或壓力,因此「早睡」和「規律作息」會是首要的預防措施。另外,好眠師也推薦一種行為治療:定時喚醒法(Scheduled Awakening)
如果夜驚或夢遊固定在睡著後 1–3 小時內的相同時間點發作,這就是機會!國際睡眠醫學界建議使用「定時喚醒法」來重置孩子的睡眠週期:您需要連續兩週記錄發作時間,然後在預計發作時間的前 15 至 30 分鐘,進行輕柔的喚醒。這個「輕喚醒」只需讓孩子翻身或眼皮動一下即可,目的是將他們從最深的慢波睡眠(SWS)階段拉出來,避免大腦在轉換時「卡住」。連續執行 1 至 2 週後,通常會看到顯著改善。
透過充足睡眠的基礎與行為干預的兩大策略,應該可以從根本上減少這類夜間異睡症的發生頻率。假如你的孩子也有夜驚、夢遊,甚至是惡夢的問題,都歡迎尋求好眠師一對一諮詢協助,讓我們陪伴你度過這段行為改變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