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孩子會長大,我們就認為孩子的任務是長大。」赫爾岑說道:「然而,孩子的任務,只是當個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為了安撫父母的焦慮,就只是讓孩子作為孩子而已
2023 Mar 08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好眠師聊聊天
上週閱讀《人生4千個禮拜》時,很喜歡裡頭的一段話「由於孩子會長大,我們就認為孩子的任務是長大。」赫爾岑說道:「然而,孩子的任務,只是當個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難免會為孩子的未來擔心,也難免會流於結果論。認為某種養育孩子的方法正確與否要看孩子長成什麼樣的大人?但未來的事情,我們永遠無法掌握。能掌握的,只有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每個當下:他的滿月、零歲、一歲、兩歲,每個時刻都只有一次。
- 當孩子睡過夜的那晚
- 當孩子第一次站起來的那剎那
- 當孩子講出爸爸媽媽的那一刻
請好好享受我們內心的感動,不要被孩子是否符合發展里程碑?是否比別的孩子更快達到?不要被那些外在目標掩蓋過
養育孩子不是為了安撫父母的焦慮,也不是為了符合期待的目標,就只是讓孩子作為孩子而已
講到這裡,可能有些眠友會問:「可是好眠師,你不是說要了解孩子的發展嗎?這樣講是不是很矛盾?」
這兩者不太一樣,我所說的了解孩子發展里程碑,是作為照顧者,我們如果能先明白,就比較知道如何調整照顧方式,就知道該怎麼「順應」著走。所以當父母有這樣的知識,育兒過程應該更安心。
但假如你因為知道這些育兒,而變得很焦慮,很緊張孩子有沒有「符合」甚至「超前」標準,那可能代表你使用錯誤了。所有的育兒知識,都是來幫助我們成為更安心的照顧者,而不是變成標準,要我們把孩子塞進這個框架裡頭
===
我講幾個極端但又常見的例子。我曾接觸好幾個家庭,他們送托的機構,安排孩子作息上「超前部署」。比方說五個月的寶寶走八個月作息,八個月寶寶走十五個月的作息。一整天的行程,有滿滿的活動,卻沒有足夠的睡眠。
當爸媽會有種賺到的錯覺,我花了這麼多錢,把孩子送到這些「注重發展」的機構,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你是不是可以嗅到這當中哪裡不對勁呢?
了解孩子的發展只是個工具,但如果照顧者把大人世界的競爭心態加進來,就會變成育兒焦慮。然後你就很難享受「讓孩子作為孩子」的那種自在,因為我們都太常討論未來,太容易擔心未來,而忘了孩子的現在~
- 想知道好眠師更多育兒、睡眠分享,歡迎加入免費電子報,每週一我都會分享有料實用的概念給你
- 想要有系統地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歡迎購買好眠學苑課程,一起加入培育「好眠寶寶」
- 想吸收更多寶寶睡眠知識,可以追蹤好眠師 IG(圖文為主)和 Podcast「好眠寶寶,自信媽咪」
- 想了解睡眠諮詢的過程和故事,可以購買好眠師與親子天下合作的新書「每個爸媽都能養出好眠寶寶:建立育兒信心,讓你和0-6歲孩子睡飽睡好」(電子書同步在 Kobo & Readmoo 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