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孩子的睡眠顧問(好眠師),遇到不少「當孩子想睡時再睡」、「抱整晚睡覺」的家庭。即便爸媽疲憊不堪,仍然餵夜奶到三歲、每晚夜醒的哄睡,或堅稱孩子「還沒準備好」的爸媽比比皆是
在管教孩子上,你是親密派,還是紀律派呢?
2022 Nov 02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孩子一歲以前最大的心力是花在「照顧」,一歲以後「教養」比重越來越重。市面上談教養的書很多,說真的有些教養書我自己翻了幾頁就無法繼續。但是何翩翩老師的新書《為管教立界線》,是我幾乎每頁都劃重點,看得眼眶泛紅的佳作。
我們這一代(6、7年級生)是在相對嚴厲的管教中成長,成長過程中吃鞭子,師長羞辱性的管教言語是家常便飯。讓我們在成為父母之後,既害怕重蹈覆徹,又抓不準管教的尺度。身為孩子的睡眠顧問(好眠師),遇到不少「當孩子想睡時再睡」、「抱整晚睡覺」的家庭。即便爸媽疲憊不堪,仍然餵夜奶到三歲、每晚夜醒的哄睡,或堅稱孩子「還沒準備好」的爸媽比比皆是。
「如果我滿足孩子的各種渴望,他就會成為有安全感的孩子吧?」
「職業媽咪白天都在上班,晚上不睡夜醒,是因為我陪伴不夠吧?」
「當孩子討了不給,大哭崩潰時,他會習得無助,我覺得自己是差勁的媽媽?」
許多爸媽是這樣來到我的諮詢,因為太多的擔憂與心軟。我把這類母親統稱為「自責型爸媽」(通常女性更多),許多媽媽通常認為是自己的關係,才導致育兒不順利。而這樣的自責,反應在睡眠上,就是更多的哄睡、更頻繁的回應哭泣、過度的干預睡眠。從做得更多,來彌補心中的愧疚。
比方說,當寶寶只是因為睡眠週期轉換,而有些淺眠躁動。照顧者就「未雨綢繆」的衝上前抱哄睡,而逐漸養成寶寶需要爸媽接覺的習慣。等到睡眠問題一個個冒出來,再責怪自己不會照顧,以致於孩子睡得太少而影響發育。如此惡性循環,這年頭當父母還真為難啊!
教養從來不應該出於彌補,不論是在原生家庭的缺憾,還是無法好好陪伴孩子的心態。我很喜歡翩翩老師在書中,#先談覺察父母自己的傷痕,#再回到管教中親密與紀律那條微妙的界線。這是在教育現場累積了多年的敏銳,才能給出的溫柔。
如果重新回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應該是「安排合宜的吃睡,能夠健康發展」、「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能夠面對人生挑戰」。當父母遇到睡眠問題,能夠明確知道彼此的界線在哪裡。當孩子討奶入睡大哭時,我們能退一步思考「孩子是真的餓了嗎?」,還是只是把「我的奶當做入睡工具」而已。也思考目標究竟要放在「讓寶寶當下不哭,趕快睡回去」,還是「培養健康睡眠習慣,長期睡得好」?當你確認目標,畫出彼此的界線時。你會發現,我們能夠同時擁有與孩子的親密連結,也能用紀律幫助孩子長出強健的翅膀,未來能面對這不完美的世界。而找回界線的父母,也會重新找回做父母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