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作息安排」工具的優缺點
2023 Nov 08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你是怎麼安排孩子的睡覺時間呢?是看小孩意願、觀察睡眠訊號,還是精準計算清醒時間,或搭配固定作息表?
先前我曾經向眠友調查,發現有超過四成爸媽是用「固定作息表」,其次是「清醒時間」、「睡眠訊號」來安排作息,而以「孩子意願」的家庭來決定睡覺時間的最少。而如果從月齡來細看,照顧者安排睡覺時間的根據大概是如此:
🔹 0-3 個月:睡眠訊號為主、固定作息表為輔
🔹 4-18個月:睡眠訊號為主,也參考清醒時間和作息表,不少家庭是滾動式調整
🔹 1歲半-2歲半:固定作息表為主,睡眠訊號為輔
🔹 2歲半以上:固定作息表為主
由此可見,眠友們一歲半以前多數家長是以睡眠訊號為主,一歲半以後,則是以固定作息表為主。另外,在4-18個月齡的階段,也有不少眠友是使用三種以上的方法(Peggy 表達敬佩,這樣很累)
作息目標應該尋求「規律性」
好眠師談論過幾次,作息規律對爸媽、孩子來說都有很多好處。
對爸媽的好處是,規律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有預期性,畢竟照顧寶寶已經有超多突發狀況,如果孩子作息能有規律,照顧者的心情和體力比較能夠負荷。對孩子來說,身體原本就是規律運作的,從呼吸、心跳、飲食、睡眠等等都是有生理上的規律性。順應這個規律有助於身體健康、情緒穩定。另外,作息的規律也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在心理上能預期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情。
所以,我們在「如何安排孩子睡覺時間」有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尋求規律」。講到規律最多人會聯想到「吃玩睡」,這對某些孩子的確是好方法。但你會發現,當孩子睡眠時長時短,或者睡眠狀態不穩定時,就很容易卡關。所以我在教課時,不會特別強調吃玩睡,對我來說,他是一個不錯的概念,但不是實際操作的方法。
安排作息常見的四個方法
在安排作息上,一般來說常見有幾個方法。這些方法爸媽或多或少有使用,只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使用而已。
1. 清醒時間:
清醒時間指的是上段睡眠起床,到下段睡眠入睡之間的時間。假設寶寶兩點起床,下段四點入睡,清醒時間就是2小時。早期國外的睡眠顧問會用清醒時間來幫孩子調整睡眠,他的優點是指示很明確,爸媽只要算時間放床就好。但注意我這裡寫的是「早期」,我在下篇文會分享原因。
優點:指示明確,適合教科書型家長
缺點:忽略個體差異、每天作息有差異
2. 睡眠訊號:
還不懂睡眠訊號的請搜尋一下好眠寶網站相關的訊號文章,訊號的優點是以小孩所表現出來的狀況為主,睡意通常是一陣一陣來,趁著睡意高峰放床的確會順利很多。但有些孩子訊號不明顯,爸媽無法觀察到,一眨眼就過累了。有些孩子一整天都打哈欠,爸媽也很困惑要怎麼放床。
優點:抓對的話放床或哄睡會很順利,適合小月齡
缺點:有些小孩訊號不明顯,或一整天都有訊號
3. 小孩意願:
所謂依照小孩意願,是當你放床時寶寶很平靜的睡著,沒有掙扎沒有抗議。在某些教養派別中,強調要「相信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來引領作息。這個方法適合生理時鐘很明確,個性也比較順從的孩子。缺點是許多孩子充滿好奇心也很愛玩的,如果你問兩歲正在玩積木的孩子:「要不要睡覺了」,他即便睡眼惺忪,嘴巴還是說想再玩玩。另外,兩三歲前的孩子,會有多次感知認知發展期,會試探規則、踩踩爸媽的界線,所以你很容易得到NO這個答案
優點:把睡眠這件事完全交給孩子,符合某些教養風格
缺點:多數孩子會延遲入睡,縮短整體睡眠時間
4. 固定作息表:
固定作息表是最接近「規律作息」的,都固定了當然也會規律。固定作息表讓照顧者很好安排生活,小孩也有預期性。但實務操作上,有些孩子很難完全固定作息,會隨著當天的心情、活動等等而有變化。
另外,固定作息也少了彈性,比較難應變突如其來的狀況。尤其孩子成長迅速,在某些月齡你固定沒多久又得「變」了。又或者孩子還沒準備好,爸媽就已經跳到下一階段的「固定作息」
優點:照顧者好安排生活,也比較能規律
缺點:少了彈性,也比較難顧及個體差異
我們這篇文先介紹這四種方式的優缺點,我會在「好眠師私藏建議的作息策略」來談好眠師在操作作息時,會怎麼使用這些方法!
- 想知道好眠師更多育兒、睡眠分享,歡迎加入免費電子報,每週一我都會分享有料實用的概念給你
- 想要有系統地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歡迎購買好眠學苑課程,一起加入培育「好眠寶寶」
- 想吸收更多寶寶睡眠知識,可以追蹤好眠師 IG(圖文為主)和 Podcast「好眠寶寶,自信媽咪」
- 想了解睡眠諮詢的過程和故事,可以購買好眠師與親子天下合作的新書「每個爸媽都能養出好眠寶寶:建立育兒信心,讓你和0-6歲孩子睡飽睡好」(電子書同步在 Kobo & Readmoo 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