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要寫「每個爸媽都能養出好眠寶寶:建立育兒信心,讓你和0-6歲孩子睡飽睡好」?
2022 Dec 15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好眠師聊聊天 個案分享
在我成為母親的那一年,也是剛搬來英國不久的時候。記得那年倫敦冬天,我背著女兒,手提著超市的食物,一袋一袋的扛回家。看著雪絲落下,化在懷中四個月大女兒臉上,那畫面美極了!
但這樣的甜蜜,很快就被夜醒五六七八次的夢靨佔據。我一直很喜歡寶寶,但沒有想到寶寶的睡眠如此捉摸不定。每天的哄睡、早醒、夜醒,我的身體亮起紅燈,再加上伴侶此時開刀臥床,好幾個夜晚我在禱告中淚流滿面,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我明白,如果要擁有健康快樂的家庭,作為母親此刻絕不能倒下。一家人需要有健康規律的作息,也要有足夠睡眠。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國外有嬰幼兒睡眠顧問這個職業。短短兩週的諮詢,居然讓寶寶在不靠任何藥物的狀況下,成功分房並且一覺到天明。這對疲憊折磨的父母來說,根本是奇蹟。
而在台灣,或者是華人地區,跟我們一樣為孩子睡眠所苦的家庭很多。而爸媽處理睡眠的方式,通常跟教養派別綁在一起。親密派的爸媽相信寶寶睡不好,是因為安全感不夠,需要滿足他依附的需求。紀律派的爸媽相信不能被寶寶的情緒「綁架」,需要訓練孩子步上軌道,最好從滿月就睡過夜。
不過,其實多數的台灣父母,是在親密與紀律之間游移。我們擔心抱不夠、讓孩子哭會習得無助,造成將來的心理問題。也害怕過度的滿足會變成寵溺,變成路人指責「沒在管」的孩子。
尤其現在網路資訊很多,出嘴提供教養建議的人也多,從長輩鄰居,到不認識的網友都能發表意見。對於寶寶的睡眠,乍看之下有好多作法,但到底哪一個是對的,好像沒有統一答案?
有不少媽媽告訴我:「我一直以為是我不會帶孩子,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他才會那麼難睡」。台灣的家長在睡眠上比起英國的家庭是「做得比較多的」,華人家庭有比較高比例的同床睡、哄睡、夜醒狀況,爸媽花了不少時間在陪伴睡眠。
但我們卻更常懷疑自己「哪裡沒做、少做了什麼、做錯什麼」。這種自責無助的心態,讓許多新手爸媽在一開始就因為寶寶的睡眠問題失去了做父母的自信,難以面對接下來漫長的育兒之路。
其實寶寶的睡眠型態原本就跟大人不同,我們需要的只是認識他們的睡眠發展。有合理的期待,就會知道何時該介入,何時該放手,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在寫這本書時,我回憶很多過往的個案,發現多數的家庭,都是帶著「高需求寶寶」、「不需要太多睡眠的寶寶」、「沒安全感的寶寶」這些標籤來的。
我心想這個比例也太高了!每個孩子的確有他的氣質,但並不是每個孩子天性如此。經過睡眠調整後,很多孩子只是沒睡飽而已。跟大人一樣,沒睡飽的時候難免焦躁不安、情緒激動興奮、影響食慾,也會像隻無尾熊一樣黏著大人。
在嬰幼兒時期,搞定睡眠幾乎等於擁有天使寶寶。在小童時期,孩子睡得好,我們更能專注在教養議題。睡眠僅僅是育兒中的一環,但卻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我希望未來有一天,睡眠能成為所有新手爸媽的先備知識。
創辦好眠學苑之後,我最開心的事情是收到許多媽媽的課後回饋,告訴我他們現在有更多時間和伴侶相處、有勇氣生二寶了、學習進修專業,甚至開啟職涯第二春。更重要的是,一家人有更多時間睡眠,白天也比較能專心和有耐心的陪伴孩子。
這也是我自己的寫照,我在走過那段行屍走肉的日子後,才深感睡眠的重要。一家人擁有好的睡眠,等於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我甚至在孩子睡覺之餘,持續進修並創辦了好眠寶寶。
當我們睡飽之後,力量是很大的、信心是很足的!
在這本書裡頭,我用個案的方式,來分享華人寶寶常見的睡眠問題,還有父母常有的疑問。或許你會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希望能在閱讀中得到安慰陪伴,以及實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