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想要的育兒風格,無法被歸類到哪一個教養派別
一定要選個教養派別,才能養好孩子嗎?
2021 Jul 25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好眠師聊聊天
從教養來看,台灣父母最為熟悉的是「親密派」跟「百歲派」,再往下探就睡眠或副食品時,也會有截然不同的主張。比方有嚴格遵守孩子清醒時間的、順應孩子想睡再睡的、吃泥派、BLW等等....
還記得姜珮剛結婚時,看了些文章、書籍,覺得將來生小孩,要走有紀律、有規範、能配合大人作息的風格。結果幾年後,孩子抱在手上,立馬融化成「捨不得寶寶哭」的親密派,以前烙的狠話都隨風去(笑)。但親密一段時間後,又對24小時毫無喘息的生活感到疲憊,彷彿肩上總有無法卸下的重擔。
我發現自己想要的育兒風格,無法被歸類到哪一個教養派別。在睡眠上我希望孩子有規範紀律,飲食上有吃有長大吃得健康就好,對孩子的情緒包容度較高,走引導路線(比對伴侶還要高出五倍),那些贏在起跑點的發展課程我總提不起興趣。 在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時間點,我有不同的作法。這樣的彈性,讓我慢慢的在一年、兩年、三年之後,摸索出和女兒建立親密關係,也找到「能呼吸」的育兒生活。
為什麼要聊這個呢?因為我常常在育兒社團上看到,互相攻擊、或是育兒糾察隊的狀況。每個論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又常常彼此衝突。當我們聽到某個教養派別,就忍不住在心中先打個圈或叉,彷彿「非我族類」必定是錯的。
每個派別,都是基於父母愛孩子的心
每個派別都有他科學研究發展的論點,一個理論通常需要有明確的主張,才符合研究條件、容易被理解、也能吸引支持者。所以當它發展成派別時,或在實際操作上,有時候會走向非黑即白的論調。 這是種天性,黑與白二分法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快速地理解和選擇。大腦很自然的把事物分成好與壞極端的兩類。然而,多數的家長和孩子並不在這個極端值中,而是處於相對溫和的中間地帶。
身為父母,多了解不同的教養方法是好的,但要觀察是否適合自己的家庭跟孩子,或是適時的在不同方面做調整。我個人比較相信因材施教,沒有什麼方法是適合所有的家庭(是的,即便是我提供的建議也是)
所以,即便他的經驗是對的,也不代表你是錯的。能夠幫助你的家庭達到和諧狀態,彼此找到個平衡點,就是有效的方法
每一種教養,都有他的優缺點,還有適合的群體
關於教養,好眠師並非專家。我之所以成為睡眠顧問,是幫助跟我有類似困擾的家庭,但不是宣導所有的家庭都得要把睡眠調整到「完美」才行。我相信「均衡」比「極致」能走得更長久,也比較健康。
以下是Peggy自己做母親在面對社群媒體的省思筆記,分享給大家:
1⃣ 有意識地察覺情緒性的渲染
育兒很容易被情緒渲染,母愛滔滔不絕,沒克制好會泛濫成災!在每一個「感性」發言的背後,要去思考背後的來龍去脈。一件事的成因很複雜,通常不會只有一個理由,更不會單純是某個原因影響。所以,儘可能不要評判他人育兒的方法和模式。
2⃣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無論什麼群體,都有極端,但多數人還是落於中間值。許多衝突是透過我們的想像帶進現實中,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彈性且具有適應力的人,擁有開放心胸的爸媽比帶他去上國際學校還有效。
3⃣留意自己的二維空間
我們容易因為所處的情境,只看到上下兩層空間。但世界是立體的,所謂對錯取決於我們所處的角度。站在母親、父親、阿公阿嬤、過來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講「養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最需要的是這個村子有包容的態度。社群媒體、左鄰右社、親朋好友亦是村子的一部分,即便他不能幫你帶小孩,卻能為爸媽帶來某種程度的支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力量也可能是摧毀,無論對自己、對其他家庭、或與你意見不同的網友,留有「寬容」就是營造溫暖村子最真切的力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