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支持孩子」的本質,會發現「避免孩子哭」是不可能也不健康的任務
不要讓哭泣成為情緒勒索,談談睡眠引導的哭泣
2021 Jul 12 睡眠基礎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好眠師聊聊天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情緒」,是孩子的情緒,也是你的情緒
很多人會怕孩子哭,所以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來避免孩子哭泣,這幾乎是作為父母的直覺。就連我,也當了好一陣子避免孩子哭的媽媽。
成為睡眠顧問之後,大概被問過上千次關於「孩子哭泣」「安全感」的話題。當我進修一套 Mindfulness(正念)與睡眠關係的課程時,其中一項功課是檢視自己的觀點,我在那時候重新回顧自己對於「哭泣」的觀點,可能源自於小時後大人對於我們哭泣的態度。
跟許多30、40世代一樣,我們小時候,哭泣時大人會說「不要哭」。再狠一點是說「不準哭」「再哭就揍你」。所以,我們很直覺的認為哭泣「應該要避免」,因為哭泣代表「負面悲傷」的情緒。
哭泣被我們放進情緒記憶中,一個最好不要打開的抽屜裡。這樣的習慣,在我們成為父母時,變成育兒的直覺:「儘可能避免孩子哭泣」
當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
爸媽說:「不要哭,給你吃糖果」
當孩子因為疲憊大哭時
爸媽說:「趕快抱起來秀秀哄睡」
當孩子想吸引注意力大吼大叫時
爸媽說:「不要吵,大人正在講話」
當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亂摔玩具時
爸媽說:「不要生氣,你再摔我全部丟掉」
但爸媽有沒有想過,當我們說這些話時,是希望孩子不要有負面情緒,還是不要「表達」負面情緒呢?
我想多數的爸媽是前者,單純希望孩子快樂,不要有太多負面情緒。所以我們希望幫他去除眼前阻礙,甚至排除掉所有負面情緒。
父母應該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嗎?
如果你重新回到「支持孩子」的本質,會發現「避免孩子哭」是不可能也不健康的任務。為什麼呢?因為每種情緒都很重要,就像「腦筋急轉彎」裡的樂樂、憂憂、驚驚、怒怒、厭厭,他們都是表達情緒的重要小尖兵,都需要現身。
作為父母,我們避免幫某種情緒貼上標籤,而是支持他們去體驗每種情緒。每一種情緒都很重要,父母對於各種情緒的包容,不帶著批判不過度干涉,反而能幫助孩子的神經系統回到平衡狀態。讓每種情緒正常展現,孩子才會有相對完整的成長。
這點說來簡單,但非常不容易
這代表大人需要去理解他哭泣背後的原因,接納、陪伴、支持度過那個「情緒體驗」,但不過度干擾。當中的訣竅是,要在你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之間,設定「界線」。孩子的情緒不是父母的責任,孩子情緒不好不代表你是失敗的父母。
不要讓哭泣成為情緒勒索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爸爸或媽媽面前會哭更多,因為他發現當他想要一個事物時,可以用哭泣來改變父母的行為。哭泣很有用,就會持續這樣的行為模式。
轉換成睡眠會演變成無止盡的哄睡!你會聽到不少父母說「不抱著不行,孩子一放下就哭」
但反過來說,也是父母「一哭就抱」,哭泣有用,所以他會很自然的用哭泣要求你抱他
「情緒界線」的意思是,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自己的。當孩子哭泣時,我可以清楚地知道,那是孩子的情緒,不是我的,孩子的情緒並不影響我。我們依然可以陪伴和支持孩子,但重點不放在止哭。我們沒有要阻斷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長久來說,你的「支持但不干涉」才能幫助孩子辨別以及處理自己的情緒。大人也不至於被情緒勒索,能一致性的執行想要的教養方式。
以睡眠引導/訓練來說
我們仍然會去回應孩子(支持),但並不因為哭泣回到過去奶睡、抱睡的狀態(設定界線)。這對孩子來說,雖然他得不到想要的,但仍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以生活教養來說
當孩子躺在超商地上大哭踢腳時,我們帶離現場陪伴他,等情緒平穩後說明原因(支持)。但並不因怕他哭鬧,而買給他想要的糖果餅乾或玩具(設定界線)。這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並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任憑你予取予求。
給予空間,也是信任
當父母可以正確看待孩子情緒時,也代表你信任孩子做得到。以睡眠來說,就是做得到「自行入睡」、做得到「減少夜醒」、做得到「接續睡眠」。
有了這種信任,就會放寬心給予孩子練習的空間和時間,而不是緊緊地控制進度,或因為過程的起伏而失去信心。如果父母內心深處覺得自己的孩子做不到,認為寶寶唯有靠大人才能睡好覺,那孩子自然也會導向睡眠依賴。
父母與孩子的行為往往是彼此影響,當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時,可以先檢視自己的信念。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自行入睡對我來說是什麼意義?我希望和孩子建構什麼樣的關係?這個源頭的思想,會讓你的教養之路變得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