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掉藍光,找回好眠:從大人到孩子,重啟睡眠的五個秘訣
2025 Aug 07 睡眠基礎 新生兒(0-4個月) 嬰幼兒(4-18個月) 學齡前(18個月以上)
明明已經洗好澡、關好燈,想要準備睡了,但手機拿起來看個兩眼,就停不下來。等到真的放下手機,反而覺得腦袋越來越清醒,怎麼躺都睡不著。我們常以為是自己自制力不夠,其實背後有個更深層的生理原因:藍光。
藍光的話題已經在新聞媒體談過很多次了。好眠師今天想談的不是藍光的「科普小知識」,而是它怎麼一步一步、在你完全沒察覺的情況下,偷走了你和孩子的睡眠節奏。
藍光的干擾每天都在發生,但他不是壞東西
白天的藍光能讓人更清醒、注意力更集中,是一種天然的「提神光」。問題出在提神的訊號在晚上還持續開著。
藍光會抑制我們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這個激素的功能,是在夜晚幫我們關燈、讓身體進入準備睡覺的節奏。如果晚上還在看手機、追劇、滑平板,這束藍光就會讓大腦誤以為「還是白天」,讓人遲遲無法入眠。而且這個影響不是你有沒有感覺的問題,就算你已經覺得很睏,只要還有藍光照進眼睛,褪黑激素的分泌就會受阻。而你的「睡眠開關」沒打開,自然不好入睡。
孩子為什麼更容易受藍光影響?
小孩的眼睛還在發育,晶體清澈、瞳孔大,藍光比較容易進入眼內,直接影響掌管睡眠節奏的生理機制。簡單說,同樣是接觸3C,孩子的身體會比大人更「以為現在還是白天」。有研究發現,兒童在晚上接觸藍光時,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比成人少一半以上,入睡時間被拉長,深度睡眠也變少。
對嬰幼兒來說,身體正在習慣「白天醒、夜晚睡」的節奏,但夜晚若有藍光干擾,特別是來自螢幕或燈光,可能讓他們的生理時鐘產生混亂。即便不是3C產品,而是一般白光,都有可能帶給孩子清醒的訊號。如果孩子在你旁邊睡覺,而你在滑手機,建議讓螢幕背對孩子、亮度調到最低並開啟夜間模式。因為對寶寶來說,哪怕只是餘光或反射光,都可能被大腦解讀為「還沒到睡覺時間」,延後入睡或讓睡眠變淺。
長期下來,不只容易累積睡眠債,還會影響生長激素的釋放(深睡時才分泌),進一步影響發育、專注力、情緒穩定度,甚至讓孩子白天更容易出現暴躁、分心的行為。還有一個不容易被察覺的影響是:睡前滑手機,會讓孩子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升高,結果反而更難安穩入睡,甚至出現半夜醒來、早上起不來的狀況。
雖然針對五歲以下嬰幼兒的藍光研究還有限,但許多證據都指向一個結論:「光線過亮」會嚴重干擾寶寶入睡的規律和睡眠品質。例如,臥室整晚開燈會使嬰兒難以進入優質的睡眠,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大腦與身體修復,也可能間接對發育與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寶寶的大腦和身體都需要在夜晚的黑暗中,才能有效進行修復與成長。
有些爸媽會說:「我的孩子不看手機啊,他只是待在旁邊。」但光線的影響不是只有直視螢幕才有,只要光線進入眼睛,就可能抑制褪黑激素。尤其嬰幼兒的眼皮薄、即使閉著眼睛睡覺,螢幕或燈光的亮度變化也能被感知。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孩子自己沒碰 3C,周遭環境的光線也可能打亂他們的睡眠節奏。
青春期的晚睡,不全是叛逆
青少年本來就比其他年齡層更傾向晚睡,這是生理時鐘的自然變化。但當這個傾向碰上螢幕,事情就更複雜了。
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那些每天晚上使用螢幕超過 4 小時的人,平均入睡時間比少用螢幕的人晚了將近半小時,而且更常覺得自己「睡不飽」。這不是單靠早點上床就能解決,因為一方面生理時鐘還沒準備好睡覺,另一方面藍光又在不斷延後那個「想睡」的開關。更麻煩的是,夜晚滑手機不只是光的問題,還牽涉到資訊刺激、社群訊息焦慮、甚至網路霸凌風險。青少年常常在訊息之間來回切換,腦袋根本沒停下來過,等真正要睡時,早已神經過度活化,關都關不掉。
但這些也不是不能改變!
當青少年在睡前一兩小時刻意避開螢幕、或配戴濾藍光眼鏡,不到一週,他們的睡眠品質就有明顯改善,起床時間也變得更穩定,甚至白天的疲倦感、情緒波動也跟著減少。這代表青少年的睡眠系統其實有彈性,只是需要一點幫忙,調整節奏,就可以減緩藍光對於睡眠的影響。
當然,這個時代要完全禁止使用已經不太現實(連好眠師自己都做不到),但可以用「減量+調光+調時段」來降低影響:
-
減量:睡前至少一小時停止使用螢幕
-
調光:開啟夜間模式或護眼模式,亮度調低
-
調時段:盡量把螢幕時間放在白天或下午
-
替代活動:晚間安排不需要螢幕的放鬆活動,如閱讀、拼圖、聊天
我們大人,也是深受藍光影響
很多大人會說:「我已經習慣了,晚上工作、滑手機對我沒差。」但事實上,大腦沒有「習慣藍光」這件事。
哈佛的一項實驗直接比較藍光和綠光對成人生理時鐘的影響:連續 6.5 小時的藍光照射,讓內在時鐘延後了近三小時,而綠光只延後約一半時間。也就是說,藍光的影響不只存在,它還是最強的一種。
這不是你當下能感覺到的,但可能是你這幾週都覺得「怎麼每天都睡不飽」的原因。更別提長期下來還與代謝問題、心血管疾病、甚至情緒障礙有關聯。
我知道要改變夜晚不用手機的習慣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好不容易孩子睡著,我們終於有自己時間時,滑手機是一種放鬆,也是社交連接。對好眠師也是。即便我知道這樣的影響,還是忍不住把手伸向手機。但我也儘可能地用不同的方式,來改變習慣、來提高自己在夜晚拿手機的門檻。
如果你已經有失眠、早醒、白天昏沉的狀況,那麼檢查一下睡前的藍光接觸。我自己最近把手機的社交媒體,都設下螢幕使用時間,時間到了螢幕會自動鎖起來。如果你像我一樣意志力不夠堅定,或許,值得試試看?
藍光只是光線中影響睡眠最強的一種,其實所有顏色的強光在夜間都可能抑制褪黑激素,只是波長越短(偏藍)效果越明顯。這意味著,即使是家裡的白色LED燈、螢光燈,夜晚太亮都會影響睡眠。建議夜間使用暖色光源(橘紅、黃光)且亮度低,尤其是陪睡或半夜照顧孩子時。
減少藍光干擾,從這幾個動作開始
說到底,光沒有善惡,它只是訊號。我們要做的,是學會什麼時候要給光、什麼時候該關掉。好眠師有幾個具體的小建議,你可以依據自己的狀況挑幾個先試試:
減少藍光干擾的 5 個步驟
1. 睡前一小時關掉螢幕,讓光線慢慢變暗
不只是收起手機、平板、電視,也讓房間的燈光慢慢調暗,幫大腦發送「準備休息」的訊號。
2. 降低環境光的干擾
即使孩子不看螢幕,螢幕光或燈光照到眼睛也會影響睡眠。陪睡時用夜間模式、亮度調低,螢幕背對孩子,夜間照明改用暖色小夜燈。
3. 讓臥室遠離 3C 裝置
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邊充電,改放遠一點甚至移出房間,避免睡前和半夜起床時不自覺滑手機。
4. 白天多曬太陽
早晨或白天的自然光能幫助同步生理時鐘,讓晚上更容易想睡。每天戶外活動 30 分鐘,比任何保健品都有效。
5. 用暖色光源取代白光
晚上用紅光、黃光燈具,比白光、螢光燈更不會干擾褪黑激素分泌,特別是在睡前與夜間照顧寶寶時。
重新與光合作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會「聽光的話」的。它在太陽升起時準備清醒,在夜色降臨時慢慢收工。如果我們每天在身體該下班的時候,還給它持續不斷的「亮光訊號」,它當然會困惑反抗,甚至罷工。
藍光不是需要全面禁止,只是需要被安排在對的時間裡。你不需要完全戒掉手機、關掉所有螢幕,只需要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使用它。如果你也發現自己(或孩子)越晚越清醒,不妨從今晚起,做一個小小實驗:在睡前一小時,讓光變暗、讓螢幕休息。
你會發現,當光環境變得溫柔,睡意也會跟著靠近。
這也是好眠師自己也正在做的實驗。過段時間,我來分享自己的實踐心得,也歡迎你跟我分享 :)
- 想知道好眠師更多育兒、睡眠分享,歡迎加入免費電子報,每週我都會分享有料實用的概念給你
- 想要有系統地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歡迎購買好眠學苑課程,一起加入培育「好眠寶寶」
- 想吸收更多寶寶睡眠知識,可以追蹤好眠師 IG(圖文影片為主)和 Podcast「好眠寶寶,自信媽咪」
- 想了解睡眠諮詢的過程和故事,可以購買好眠師與親子天下合作的新書「每個爸媽都能養出好眠寶寶:建立育兒信心,讓你和0-6歲孩子睡飽睡好」(電子書同步在 Kobo & Readmoo 上架)
關於好眠師
好眠師姜珮(Peggy)是好眠寶寶・寶貝的睡眠顧問創辦人,由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amily Sleep Institute)和 國際嬰幼兒睡眠顧問(IACSC)認證的寶寶睡眠顧問,協助你解決各階段孩子的睡眠問題(包含夜醒、哄睡、睡眠不足等),建立孩子的健康睡眠習慣。
想了解更多嬰幼兒睡眠知識?好眠學苑 開課囉!
好眠學苑 I 官方網站 I IG I 臉書粉專 I Podcast I 訂閱電子報
|